思政部
 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政策文件  下载专区  共享资源 
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正文
“红色剧本杀”让思政课堂“翻转”起来
2025-05-16   审核人:   (点击: )

在信息爆炸与价值观多元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传统教学模式互动性不足、对00后学生吸引力不够等挑战。如何让思政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我校思政教研团队敏锐捕捉到年轻群体中流行的剧本杀形式,积极响应“大思政课”理念,创新性地将“红色剧本杀”融入思政课教学,为思政课堂注入新活力,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脉搏,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师生共研共学,筑牢课程根基

在剧本开发环节,由专任思政教师和学生团队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依据思政课程标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了使剧本更贴合实际,团队还邀请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体验,根据他们的反馈及时调整剧情节奏和难度,力求让剧本既忠实于历史,又兼具教育意义与趣味性,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内容基础。

角色招募与培训工作同样细致入微。通过茵路芳华思政工作室公众号、学习通、班级群等渠道发布招募推文,详细介绍课程特色、角色类型和报名方式,吸引了超过40名学生踊跃报名。为了保证演绎的最佳效果,除学生自主报名外,教师还委任学生干部作为排演组长,带领学生课前认真学习课程相关章节内容,查找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情感状态,更好地把握角色内涵,揣摩角色心理,在此基础之上补充完善剧本台词,认真排练。师生们齐心协力力求还原历史场景。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手工制作等方式,精心制作了旧报纸、信件、人物标识卡片等符合剧情的道具。依据剧本场景,充分利用现有黑板、灯光、投影等资源设备,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此外,还精心挑选符合时代背景的背景音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播放,进一步增强沉浸感,让学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

多维互动体验深化学习感悟

运用短视频、老照片等多媒体资料,生动讲述剧本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思政知识点,成功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例如,在《破晓之路——1953的抉择》课程开始前,学生播放了一段展现公私合营时期工厂生产场景的珍贵影像,并结合影像进行详细讲解,让大家对时代背景有了直观感受。随后,学生们按照角色分组就座,在引导下进行简短的角色独白,迅速进入角色状态。扮演工人代表的学生以激昂的语调表达对工厂发展的期望和对公私合营的支持,瞬间点燃了课堂气氛。

剧情推进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对话、辩论、情景演绎等方式推动故事发展。在模拟剧情中,扮演农民、民族资本家、干部等不同角色的学生,围绕过渡时期总路线展开了激烈辩论。扮演农民的学生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对公平分配的诉求;扮演民族资本家的学生从自身利益出发,试图争取更多权益;扮演干部的学生则耐心解释总路线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各方达成共识。学生们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从不同立场出发阐述观点、反驳对方,在思想碰撞中深入理解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情景演绎过程中会事先指定一名“剧情引导者”全程观察学生表现,适时抛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还会根据剧情发展引入突发状况,如“遇到民族资本家反抗如何应对”,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们在应对突发状况时,迅速组织讨论,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展现出较强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互动环节设计丰富多样,除了角色间的互动,还设置了观众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观看的学生可以在剧情暂停时向表演学生提问,了解角色的内心想法;小组讨论围绕剧情中的关键问题展开,如“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如何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思政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反思升华成果巩固教学成效

复盘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展开深入讨论。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分享自己在扮演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学生们从角色视角出发,分析自己在剧情中的决策和行为,探讨重新选择的可能性。例如,一名扮演民族资本家的学生瞿慧晶表示,通过体验角色,深刻体会到公私合营时期民族资本家面临的矛盾与抉择,理解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道理;另一名扮演农民互助组组长的学生赵津漫分享了在互动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及集体力量的巨大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肯定精彩表现的同时,纠正学生在历史认知和价值观方面的偏差,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知识总结与拓展方面,教师结合剧本内容,系统梳理相关的思政知识点,如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过程、意义等,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引入现实案例,如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历史上土地改革、过渡时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思政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学生们通过对比分析,明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都是为了实现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目标,更加深了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对历史现实指导意义的认识。

反思复盘是实践的重要环节,学生围绕“角色体验与自我成长”“历史事件与现实启示”等主题,结合自身实际展开讨论,将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认知,明确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教师针对学生的观点和困惑及时反馈,不仅在文字表达、逻辑结构上进行指导,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翻转学习时空,思政课堂焕发新活力

“过去总觉得历史事件是教科书里的铅字,当自己成为1953年的农民互助组组长,才真切体会到时代浪潮中的抉择之难。”参与剧本杀演绎的大一学生范涵寒感慨。红色剧本杀的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在资料收集、剧本创作、角色表演等环节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出极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课前,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查阅历史资料,深入研究剧本背景,为呈现更好的表演效果反复排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课中,通过沉浸式的角色扮演和剧情体验,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翻转学习时空让教学成效明显提升。在相关知识测试中,参与课程的学生平均成绩比未参与学生明显提高,对重要思政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价值观念得到有效引导,许多学生表示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

经验启示: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

实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红色剧本杀通过角色扮演和剧情推演,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际行动的转化。这启示我们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实践导向,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知行合一。红色剧本杀的探索实践正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单向灌输转向多维互动,将一部分课堂实现翻转,用于角色演绎;从平面认知转向立体体验,学生通过撰写查阅资料、完善台词、制作道具等深化理解;从知识记忆转向价值塑造,参与者们表示增强了历史使命感。

守正是基础,要始终坚守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创新是关键,要善于将新兴文化形式、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丰富教学载体和形式。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探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时代需求的教育形式,通过青春化表达实现价值观的有效传递,研究随代际特征迭代更新的教育形态,如结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更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教学资源,努力破解传统思政课“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的痛点,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可复制的范式样本。(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茵;审稿、核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梅梅;编辑:党委宣传部 姜楠)

地址:合肥市芙蓉路632号(新校区)/芜湖路387号(老校区) 邮编:230601
电话:0551-3818254(传真) 3818262 招生热线:0551-2860000
copyright © 2008-2012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版权所有 皖ICP备11004322号-1